您可以输入30
您所在的位置:
降准之后 债市更纠结了
 

  9日MLF续做并未如期而至,取而代之的是不足额的央行逆回购操作,受此影响,债券市场震荡走弱。此前市场曾预期9月17日MLF大概率续做且操作利率下调,但“突然”的降准让市场产生分歧。同时,机构对于降准对债市影响的看法不一,扰动项的存在更是让债市走向成谜。

  MLF意外被“取代”

  央行9日开展了12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,当日有1765亿元MLF到期,因此实现净回笼565亿元。

  当日,资金面较平稳。货币中介机构称,资金面呈现从均衡偏紧逐渐回暖的态势,早盘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供给均衡偏紧,临近中午,资金开始逐渐转松。截至9日收盘,银行间市场上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涨跌互现,DR001、DR0014分别上行1.09bp和1.08bp,DR007、DR021分别下行0.93bp和8.5bp。

  上周央行连续停做逆回购操作,直到上周五才重启,当时多方观点认为央行大概率会在9日续做到期MLF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周五央行降准未提置换MLF,部分人士认为此举预留了MLF操作空间。央行9日通过逆回购来对冲MLF到期,一方面实际回笼565亿元资金,另一方面投放的1200亿元将于9月16日到期,而当日正是降准实施日期。分析人士指出,考虑到16日降准将释放8000亿元资金,该笔逆回购将不会再续做。

  在普遍降准实施后一日的9月17日,将有2650亿元MLF到期。此前分析人士已经提示,重点关注当日MLF操作利率情况。但降准意外地迅速到来,让分析人士猜测,9月17日的利率调整将大概率不会发生。“有可能连MLF都不会续做,何谈调整利率”,该人士表示。

  抛开降准不谈,央行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一直较稳健。Wind数据显示,今年截至9月9日,共有13笔MLF到期,若不考虑到期日逆回购和TMLF等公开市场操作情况,其中8笔均为到期直接续做,这8笔之中又有6笔为超额续做,但超额规模均在到期资金30%以内,绝对量上看均不超过450亿元。

  债市震荡走弱

  在央行即将实施双降的背景下,货币政策走向被认为是影响债市走势的重要因素。联讯证券李奇霖团队认为,短期内,降准带来的情绪上的刺激已减弱,市场将把焦点放在MLF利率是否调整上,若MLF利率不进行调整而选择压缩利差的形式降低LPR,则债券市场存在调整的可能。

  9日债市震荡走弱,国债期货几乎全线收跌,10年期、5年期、2年期期债主力合约分别跌0.12%、0.07%、0.01%。现券市场上,截至收盘,10年期国债活跃券190006成交利率小幅上行0.75bp,10年期国开债活跃券190210成交利率小幅上行0.44bp。

 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,若“降息”落地,债券市场将有较大上涨空间,但关于后期央行是否会“降息”,市场意见不一。

  机构人士预测,由于降准已经实施,且美联储降息预期在市场中已经充分反映,若美联储降息幅度不超预期,央行将大概率不会续做MLF,降低操作利率的概率则更低。

  也有观点认为,9月国内仍存“降息”可能。中信建投黄文涛团队认为,本次降准降低了降息的迫切性,但并不代表9月一定不降息。该团队在其研报中指出,当前融资成本仍然偏高,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则需要降低MLF利率,或是用降准置换银行高成本的负债推动LPR溢价的走低。

  “9月是否一定不降息?或许需进一步观察美联储降息预期的转变,降息25bp和50bp对国内政策的影响应是不一样的。”该团队认为。

  降准之后仍有扰动项

  目前看,市场对于未来债市走向分歧不小。从预期的角度考虑,降准利多是否出尽是争议的关键之一。一些分析人士认为,7月已有降准预期,此次降准利多已经充分反映在市场之中,后续债市面临调整。

  天风证券孙彬彬团队则认为,本次降准只是降准周期中的一步,离结束尚远,可持续看多利率债。全球经济周期向下叠加国内各种复杂的宏观状态,经济可能会呈现反复筑底态势,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有必要维持偏宽松的状态。

  此外,降准释放的资金部分可能流入债券市场,从而推动收益率下行。国盛证券刘郁团队认为,在地产融资需求受限的背景下,若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和部分基建项目的融资需求相对不足,银行可能增配债券。

  同时,债市面临的扰动项犹存。华泰证券固定收益团队指出,年底CPI涨幅突破3%的可能性较大,届时会对政策选择和债市造成一定扰动。“一旦CPI涨幅突破3%,容易引发通胀预期,会对政策刺激的力度构成制约。不难预计,未来结构性政策为主的特征仍会大体保持。”

  专项债供给增加也成为制约债市上涨的关键因素。机构人士认为,此次降准目的之一就是为专项债的发行保驾护航。华泰证券固收团队预计,四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可能达到6000亿元左右,平均每月新增发行2000亿元,债券市场可能面临超过往年的供给压力。

  注: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,据此投资风险自负。

(摘自中国证券报•中证网 2019-09-10)
【关闭窗口】